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國熱衷搞仿古文旅小鎮?”
最近,讀者與知酷文旅提出這個問題。確實,縱覽全世界,不管是歐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日本、韓國等儒家文化圈國家,仿古文旅小鎮都極其罕見。仿古文旅小鎮似乎是中國人的“專利”,如今遍地爛尾,成為各地投資浪費的一大問題。
為什么中國與全世界在文旅小鎮領域,走了不同的分叉路?這背后反映出哪些問題?本期,知酷文旅將深入剖析。
首先,歷史文化小鎮,國外有許多“真古鎮”,而中國真古鎮比較少。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是唯一綿延至今不曾中斷的文明。但中國的歷史遺跡和古代建筑群破壞相當嚴重,許多城市一談文化就追溯到先秦、兩漢,但一談可見證、可感知的實物,連明清的建筑群都沒能保留下來。
說起來,中國古鎮、古城破壞最嚴重的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各地城市掀起城建高潮,那些歷史街區、民居古建全被當成阻礙城市發展的包袱,全被推平了,能保留下來的屈指可數。
例如,平遙古城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鎮,它本來也是差一點被推平了,只是恰好遇到了古建保護專家阮儀三,阮儀三帶著學生擋在推土機面前,說“想過去就從我身上壓過去”,這才保住了平遙古城。而平遙周邊的比它更大、更完整、更漂亮的古城,一個都沒有保下來。
麗江大研古城的“幸存”,也是類似的故事,地方政府要大拆大建,幾個古建專家死命力保。
在國外,西方發達國家很早就樹立了保護建筑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意識。早在1830年,法國就成立了“歷史建筑督察局”,將老建筑保護納入官方體系。1882年,英國頒布《古跡保護法》,以立法的形式將英國各地古建列為保護建筑,政府每年撥款維護。
西方國家對歷史建筑不僅保護得早,而且保護的理念非常到位,他們不單單保護教堂、城堡、大型地標等著名建筑,還保護普通民居、街區、集市等歷史生活的場景。早在20世紀初,西方各國普遍立法,將保護范圍擴大至 “具有藝術或歷史價值的民居、街區”。
這種“普通民居、街區、集市”,恰恰是中國曾經最不重視、破壞最嚴重的歷史場景,而這一歷史場景就是形成文旅小鎮的基礎。
所以,國外保留了大量的真古鎮,其文旅小鎮都是基于真古跡、真文化而形成的。國內則拆得太多、太徹底,后續想搞,只能搞仿古小鎮。
這種拆了真的、建假的,直到當下仍有發生。2019年,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批評大同古城,“古城或歷史文化街區內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歷史文化遺存遭到嚴重破壞,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
第二,中外土地制度的差異,是中國大搞仿古小鎮的關鍵因素。
其實,中國不僅是仿古文旅小鎮是全球獨一份,中國的大型封閉小區也是獨屬于中國的特色產物,以及萬科、恒大這種超大型開發商,別的國家也沒有。這些差異的根源,都是中國的土地公有制。
土地私有制的國家,土地產權分散,土地開發成本很高,這種制度下想大拆,不容易,想大建,更難。舉例來說,西方國家想搞一個占地幾百畝的仿古文旅小鎮或大型小區,首先的難題就是要跟這片土地上幾十個、上百個的土地所有者協商拿地,只要有一個不同意,這項目就開發不了。
拿到地之后想開發,要經過城市規劃部門和城市議會的批準,城市議會是由當地選民選出來的,如果當地選民反對搞這個項目,那項目大概率是通不過的。選民反對搞大項目的理由可太多了,過度旅游、造成交通擁堵、抬高當地物價、破壞當地小動物棲息地......所以,土地私有制的國家搞不了大型土地開發項目,也搞不了大型封閉小區,西方許多城市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居民小區、大學、機關單位等不能搞封閉圍墻,必須開放內部道路和公共綠地。
中國實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怎么搞,官員說了算,所以拆起來容易,建起來也容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地大搞城建,短短一二十年,拆掉不計其數的“具有藝術或歷史價值的民居、街區”。這種拆遷速度,在西方國家是不可能的。
進入2010年以后,房地產市場大熱,各地又大搞“房地產+文旅”,先是搞各種歐陸風情小鎮,后來中央號召文化自信,歐陸風情小鎮不搞了,搞起了仿古文旅小鎮,某種程度上,這也是順應“文化自信”的號召。短時間內,國內建起數以千計的古鎮古街,這種建設速度,也是西方國家不可能達到的。
這一拆一建,說起來都是為了地方發展,但結果是拆也拆錯了,建也建錯了。
當然,知酷文旅并非說土地公有制不好,土地公有制對中國的繁榮發展居功至偉。土地公有制使政府可以集中資源辦大事,可以高效地搞城市開發、工業園建設、高質量基建、特色產業扶持,短時間內推進城市化率大幅躍升??梢哉f,沒有土地公有制,就沒有今天中國的崛起。
但甘蔗沒有兩頭甜,地方政府集中了太多的資源,犯起錯來,其浪費也是驚人的。各地爛尾和待盤活的仿古文旅小鎮,就是其中一個例證。這么大規模的仿古文旅小鎮建設潮,在全世界是中國獨有的。
我們享受了土地公有制的好處,同時也要避免土地公有制帶來的缺點,對地方政府的投資和土地開發需要加強監管和引導,避免投資浪費,避免跟風式的短視投資,避免透支地方財力的超前投資。這就是仿古文旅小鎮破產潮,為各地帶來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