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上周末,我在北京麗都廣場的皇冠假日酒店看到了擺攤,雖然早就關注到了這個現象,但沒有買過,出于好奇我想看看真實情況是不是這樣,我就去買了四個菜,油燜大蝦、干炸小黃魚、半只鹽水鴨和一份醬鹵豬手,一共花了150,往常點一個菜的錢,居然買到了四份。
我就稍微在網上了解了下,北京國貿大酒店售賣一盒98的鮑魚撈飯,杭州西子湖酒店推出25一份的東坡肉套餐,成都華爾道夫甚至開賣15一碗的擔擔面...據中國飯店協會數據,2023年全國93.6%的四星級以上酒店開展外擺業務,平均為酒店帶來12.7%的營收增量。
看上去是五星級酒店做了創新,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放低身段,主動突破自我呢?上次五星級酒店如此低姿態應對市場還是口罩時期的直播賣月餅。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你以為是賺到便宜,用外賣的價格吃到五星級餐標了嗎?你認為是五星級飯店太難了,哀鴻遍野了嗎?
其實在這表面繁榮背后,隱藏著更殘酷的市場邏輯。當五星級酒店的后廚開始制作20元的盒飯,街邊夫妻店的生存空間便被擠壓到窒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Q3全國餐飲小店閉店率同比激增42%,其中67%的經營者將"酒店競爭"列為閉店主因。這就像海洋中的鯊魚突然闖入淡水區,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被徹底打破。
不對稱競爭的三重碾壓
成本優勢:酒店利用閑置場地和人員,邊際成本近乎為零。北京某五星酒店測算顯示,其外擺食品的人工成本僅占售價的8%,而普通餐館高達35%。
品牌溢價:消費者潛意識認為"五星級=高品質",南京某調查顯示,83%的消費者寧愿多付30%價格選擇酒店食品。
供應鏈碾壓:國際酒店集團的集中采購體系,使其食材成本比個體商戶低40%以上。
就業市場的連鎖反應
廣州餐飲協會調研揭示,每個酒店外擺點平均導致周邊3-5家小吃店裁員。更嚴峻的是,這些被淘汰的經營者往往缺乏轉型能力——他們既不可能去酒店應聘(薪資要求不匹配),也難以承受轉行成本。這種"就業堰塞湖"效應,正在加劇底層勞動者的生存危機。
當五星級酒店開始和煎餅攤搶生意,這不再是一個關于美食的故事,而是一面映照經濟深層矛盾的鏡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警告:"當精英開始掠奪平民的飯碗,這個社會的契約就已破裂。"我們需要的不是扼殺創新,而是建立更公平的競爭規則——畢竟,健康的市場經濟不該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追慢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生存戰爭中,比拯救GDP更重要的,是守護那個讓每個勞動者都能有尊嚴謀生的社會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