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8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正式公布本年度獲獎名單。著名古生物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河北地質大學終身教授、中華恐龍館終身名譽館長季強,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院士、周忠和院士共同榮獲2025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該獎項旨在表彰他們“發現了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化石證據”。
而在中華恐龍館里,連接起恐龍與鳥類之間演化橋梁的中華龍鳥化石在展廳中熠熠生輝,它見證了一位古生物學家與一座恐龍主題博物館之間的雙向奔赴。
Tips: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2016年,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該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以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做出杰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據悉,本次是古生物學家首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一枚化石點燃火種
1996年,適逢第三十屆世界地質大會在北京召開,有個東北老鄉帶著一塊化石找到時任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的季強。這是一塊來自遼西四合屯的化石標本,化石上的動物體態很小,從骨骼形態來說是一頭小型的食肉類恐龍——口腔里有鋸齒;前腿短后腿長;它的尾巴實在是太長了,有足足57節尾椎骨,一般的恐龍是二三十節,這就說明它具有原始性。顯微鏡下,這只小型恐龍體表覆蓋著單根分簇像羽毛的皮膚衍生物——這極可能是連接恐龍與鳥類的關鍵證據!隨后,季強和同事聯名在《中國地質》發表論文,將之命名為“中華龍鳥”,開啟了長羽毛恐龍化石發現的序幕。
以“中華龍鳥”為起點,季強和其他中國古生物學者在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陸續發現更多長羽毛的恐龍和原始鳥類化石,進一步完善了鳥類起源于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理論。其中,來自中科院北古所的徐星和周忠和發現并研究了一系列從恐龍到鳥的過渡物種。他們通過系統發育分析、解剖學研究和功能推測,從形態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鏈接,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一個演化支系提供了確切證據。他們的系列工作將“鳥類起源于恐龍”從假說轉化為被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結束了國際科學界140多年未能解決的鳥類起源問題,季強也因此被冠以中國“龍鳥之父”的稱號。
除此之外,季強還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胎盤類和有袋類哺乳動物化石——攀援始祖獸、中華侏羅獸、沙氏中國袋獸等,提出真獸類“東亞地區起源中心”的假說;發現了中華古果、始花古果等原始被子植物化石,推動了國際被子植物起源研究;近日,季強又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付巧妹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和《細胞》同步刊發重磅研究——中國哈爾濱出土的14.6萬年前“龍人”頭骨,經 DNA 和蛋白質雙重鐵證確認為神秘的丹尼索瓦人,改寫了教科書上的古人類遷徙史。
蘆葦灘上開疆拓土
1997年,在國家地礦部的支持和常州市委市政府、全體常州人民的努力下,中華恐龍園項目建設鏟下了第一鍬土。即便如此,反對的聲音還是一浪接著一浪,一批老學者反對將恐龍化石放到地方上去,說到底,大家還是信心不足。
時任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的季強第一次踏上恐龍園園區建設地塊時,還是一片荒灘蘆葦地。但他堅信,作為長三角中心地區,常州大有可為。他力排眾議,親任地博館館方領導小組主任,鼎力支撐中華恐龍館落地實施。
“當時地博館存儲空間和展示平臺有限,如何讓‘沉睡’的化石發揮更大作用成為一直縈繞我腦海的大命題。因此,我們在常州建一座恐龍博物館,初衷便是傳播恐龍文化,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恐龍和古生物科普知識。”季強感慨道。
不負眾望,今日的中華恐龍園,早已超越“一館”的構想,“科普+娛樂”模式孵化出占地600畝的恐龍王國,并聚焦恐龍文化積極開展“科學、科研、科技、科普”的深化實踐,為中國主題公園行業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恐龍模式”。
廿五載同行守護
從2000年開園時外界的質疑,到如今成為常州的城市名片,季強始終是恐龍園最堅定的“科學守護者”。
2002年12月5日,季強親自護送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具有角喙和飛行能力的原始鳥類—東方吉祥鳥(新屬、新種)化石“入住”中華恐龍園,并在中華恐龍館舉行了東方吉祥鳥化石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
2007年9月,季強為恐龍園出品的科普書籍《恐龍王國》作序;
2010年9月24-26日,中華恐龍園開園十周年之際,閃亮推出大型科普論壇——“論道:恐龍的力量”,老、中、青三代“龍王”——董枝明、季強、徐星和多位享譽古生物學界的專家出席了論壇;
2011年4月10日,2011(中國·常州)首屆國際恐龍節開幕式在常州科教會堂舉行,三代“龍王”董枝明、季強、徐星再次聚首常州,同日,《來自恐龍家鄉的問候之珍奇恐龍化石展》在中華恐龍館對外開放,季強被聘為中華恐龍館名譽館長;
2011年4月10日,以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及專業博物館領域專家為基礎成立的“關注恐龍、保護地球”中華恐龍園恐龍科研科普專家團召開首次會議,包括季強在內的12名專家團成員幾乎代表了當時國內恐龍科普研究的最高水準。
2016年8月25日,為進一步優化中華恐龍館內容,強化恐龍科普內涵,中華恐龍館名譽館長季強赴常,會同科普部、規建部、設計公司等有關職能部門,對現有恐龍館改造方案、各個展廳科普展示內容進行全面梳理,為中華恐龍館進一步改造提供專業指導;
2017年4月15-16日,中華恐龍園舉辦恐龍文化節之恐龍大師課,季強擔當主講,以“鳥類的前世今生”為題為游客上了一節生動的古生物課;
2022年9月20日,中華恐龍館推出“中華龍鳥數字藏品”,以3D建模還原其色彩和形態,讓中華龍鳥以數字形態獲得重生,季強及眾多行業領袖和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共同出席,見證中華龍鳥“重生”的精彩時刻;
2024年10月9日-11日,科普領域產業交流活動暨《尋龍之旅》主題紀錄片首發儀式在中華恐龍園舉辦,季強不僅參與了紀錄片的拍攝,同時也到場見證了中華恐龍園科普工作新進展;
……
“當年中國人都很少知道恐龍,現在連幼兒園孩子都能對恐龍如數家珍,恐龍園功不可沒。”季強感慨。從蘆葦灘上的拓荒者,到科學殿堂的守護人,再到點亮未來的引路者,季強不僅以開創性的研究奠定了這座恐龍王國的科學基石,更用廿五載如一日的熱忱與智慧,將嚴謹的學術精神深深植入了中華恐龍園的發展脈絡。
而中華恐龍園,也有幸見證了一位學者如何將探索遠古生命的火種,鍛造成照亮公眾科學認知的永恒火炬,點亮了每一個求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