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8中國農歷年三十前夕,聯合國歐經委交通司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的電子郵件,這并不是新年賀卡,而是來自一家中國海外租車平臺租租車的報告。租租車副總裁鄭成俊告訴界面新聞,他們寫這封郵件的目的是,希望對方了解目前中國海外自駕游群體的規模,推動中國加入聯合國道路公約。
這兩年中國出境自駕游人數成倍增長,據易觀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出境自駕達407萬人次,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是最為熱門的中國出境自駕目的地。而另一方面,出于某些歷史原因或對道路安全的考慮,中國是目前為數不多沒有加入聯合國道路公約的大國。
公約國公民可以辦理國際駕照,在公約內的所有國家中通行。作為尚未加入聯合國道路公約的國家,中國駕照在部分國家不被認可,而在一些歡迎中國自駕游者的目的地,則需要通過企業間的溝通、對接,提交當地要求的認證材料。想要入境中國自駕的外國人也因此受到阻礙。
Travel-X聯合創始人羅丹陽是名資深旅游愛好者,2013年他首次嘗試出境自駕,去德國和西班牙,當時過程十分復雜。他通過查攻略找到租車搜索平臺,比價后找到某款心儀的車型,再查找所在車行需要的租車手續。為辦西班牙駕照的公證件,羅丹陽去北京朝陽門附近的公證處排隊;為辦德國駕照的認證,他在網上查找德國認可的幾個中國律師,給其中的一位發了郵件,繳費獲得對方郵寄來的認證證件。
出境自駕游者往往需要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外語能力、駕駛技術,能適應國外環境。隨著翻譯、導航等技術設備進步、國內自駕市場的成熟,原本小眾的出境自駕隨之流行起來。而中國出境游深度體驗的趨勢,也讓自駕游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租租車當天就收到了聯合國回信。就在上個月,鄭成俊的團隊已經拜訪了位于日內瓦的聯合國歐經委交通司,以及西班牙交警局和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當他們坐在會談桌上,告訴世界旅游組織在其平臺上出境自駕的中國用戶已經過千萬,對方禁不住表示“Amazing!”
出境自駕風口
有報道稱,2013年中國出境自駕游在出境游群體中的滲透率只有0.14%,2016年達到3.3%,2017年在5%左右。尤其在美國等適合自駕的國家滲透率會更高。海外的交管部門對中國自駕游群體的規模感到驚訝,但出境租車已經成為了資本追逐的市場。
成立于2011年的租租車在2016年相繼完成數千萬美元和數億元人民幣的B輪、B+輪融資,與國內自由行群體聚集的平臺,窮游以及馬蜂窩,合作分銷。攜程國際租車團隊的黃昊鳴離職創業成立惠租車,2016年宣布完成2億元B輪融資,同時對接合作了滴滴出行、飛豬、驢媽媽、首汽等平臺。去年攜程收購海外專車平臺“唐人接”,目前業務覆蓋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有500萬輛車輛資源。
三家都通過與海外車行合作,對接全球租車行業巨頭赫茲(Hertz)、Avis、Europcar、Sixt等海外車行資源,為用戶提供駕照翻譯件和便利化的手續,以及其他出行設備、保險等,開展業務。
與此同時,海外租車巨頭也通過合作方式涉足中國市場,例如赫茲曾戰略投資神州租車,Europcar與首汽合作,打通客源和車輛資源。
目前租租車、惠租車等都是通過抽傭制,從租車業務中獲得營收。不過相比海外那些積累了多年資源,充分布局各地車行的重資產租車巨頭,國內租車平臺單靠訂單抽傭,收益有限。易觀智庫分析,2017年起,國內海外出行市場進行洗牌,經營不善的企業份額進一步萎縮,2018年起新的贏利模式被發掘,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期。這種新的模式指租車平臺作為入口,提供周邊產品獲得收益。
據租租車聯合易觀發布的出境自駕游用戶畫像,出境自駕游者集中在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高端收入群體,大多集中在20歲至39歲,年收入15萬至50萬,學歷本科及以上為主,從事行業也集中在互聯網/IT、金融/保險、傳媒/文化,以及中小企業主。攜程提供的用戶畫像也與此吻合,并提到男性租車用戶更多。但同時,自駕出游以家庭、好友結伴出行的形式最多。
出境自駕游者在旅程中體驗、消費的環節往往遠多于跟團游客,并且更深入目的地。有海外留學經歷、經常租車海外自駕的Will向界面新聞分享了一次印象深刻的自駕體驗,“在西班牙南部自駕時,路過成片的橄欖田,還有傳統的安達盧西亞村莊。那些完全不知名的小村莊非常漂亮,在旅行攻略中一般都不會出現,所以就沿途停下來,隨便逛逛,去了很多意外好玩的地方。” 他在租車時往往也會購買租車平臺上的境外WiFi和各類保險。
租租車聯合創始人李斌告訴界面新聞,其用戶對于目的地產品的消費轉化率接近70%。負責某平臺海外用車業務的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租車平臺的流量對旅游企業進行海外目的地資源建設是必須的,是海外目的地旅游推廣的入口。因為中國游客未來的出境更注重體驗,消費的頻率和數額更高,這是資本看中的。”
與此同時,海外租車市場有望迎來政策利好。今年兩會期間,廣東省委會副主席李秉記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議案,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開展中國加入聯合國道路公約的前期調研。李秉記認為,加入《公約》已經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投資、商務、旅游、工作,以及外籍人士和華人華僑入境中國的現實需要。
今年4月,國務院同意設立內蒙古滿洲里、廣西防城港邊境旅游試驗區,文化和旅游部官網發布了“答記者問”文章提到,設立滿洲里、防城港邊境旅游試驗區的主要任務中,包含促進自駕車旅游往來便利化,文化和旅游部將推動改革創新自駕車便利化等制度。
市場日趨成熟
盡管越來越被資本看好,但自駕游市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也還并不完善。和跟團游、背包客自由行相比,自駕游需要更多的籌備,也面臨不少問題。除了游客,相應的自駕游機構也遇到了挑戰。
拿推行中國駕照來說,就不是件容易事。鄭成俊告訴界面新聞,每次與國外部門對接,他們的團隊都需要研究當地法規、搜集并計算數據,找準當地對放開自駕有決定權的部門進行對接,達到對方部門的認證標準,最終讓對方接受租車平臺提供的駕照翻譯件或認證文件。每個國家對翻譯件的標準不同,例如新西蘭交通部的NZTA認證,澳大利亞的NAATI認證,德國司法部規定的BMJV認證。
2017年4月初,中國國家領導人對芬蘭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租租車給芬蘭交通運輸部發了一封建議函,提到:2016年前往芬蘭的中國游客增加了20%,而芬蘭當地交通承載力已經不能負擔,景點與景點之間的交通非常困難。希望芬蘭放開中國駕照在當地合法自駕,這將吸引更多中國游客,帶來經濟效益。
結果非常樂觀,去年6月,鄭成俊得知,芬蘭交通運輸部已經在研究如何修改交規,而這項修訂已于2018年2月1日正式實施,宣布中國駕照可以在芬蘭當地使用。
當然,獲得海外政策上的認可并不能只靠一己之力。中國出境自駕游群體本身的增長,以及這個市場中商業和技術的驅動,都在讓更便捷的出境自駕成為大勢所趨。
“當時智能手機沒那么發達,也沒有在租車行額外租用導航,我和朋友有時需要靠看地圖、問路人這種最傳統的方式找路。”羅丹陽回憶當初的艱難。
2014年,和家人去北歐自駕的21世紀房車網創辦人王續東也是類似,他從海外租車行的官網訂車,通過電子郵件辦理手續。最終他們從赫爾辛基出發,繞了半個芬蘭,最后達到圣誕老人村。
而現在,國內租車平臺,包括租租車、惠租車、凹凸租車、一嗨租車等等,都可以通過手機App完成比價選車、預訂、在線翻譯駕照,辦理駕照認證手續,同時銷售各類保險、境外WiFi、中文導航,甚至提供能顯示收費路段、道路施工信息的自駕線路離線地圖。這些國內的海外租車平臺很大程度削減了中國人出境自駕需要付出的精力。
王續東告訴界面新聞,目前21世紀房車網上,每年境外自駕的房車達到上千輛,去歐洲的每年有幾十輛,其余到老撾、越南、俄羅斯的也比較多。
但也有部分國家,例如日本、韓國、斯里蘭卡,目前明確要有國際駕照才能在其國內駕車。中國公民如想在日本自駕,需要在日本各地的日本汽車聯盟、駕駛照中心申辦手續,通過筆試和路考,用中國駕照換取日本駕照,或直接在日本考駕照。
獲取駕照難,也催生了灰色利益鏈。今年3月,日本TBS電視臺發布專題報道,公布了中國自駕游客在駕車過程中違反當地交通法規,任意切換車道的畫面,并調查發現,近年來不少中國游客從淘寶網上購買由菲律賓簽發的國際駕照,經查證是假證,許多車行難以分辨。
幾位有過出境自駕游經歷的采訪對象告訴界面新聞,在美國、歐洲、俄羅斯,有可能遇到交警對駕駛員僅持有中國駕照“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雖然沒有國際駕照,有中國自駕游者環游世界也沒遇到什么問題,國外的交警會覺得很欣賞你。”一位自駕愛好者說。但這種僥幸心理可能帶來更大的隱患,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被查處,駕駛者將面臨無證駕駛的嚴肅處罰。
自駕的煩惱
在上海讀研究生的唐燕飛今年3月第一次出國自駕,四個年輕人沿著美國加州的一號公路開了10天,又從舊金山自駕前往拉斯維加斯。一人開車,一人負責導航、訂餐廳,開累了就換駕駛員。他們很喜歡這種自由安排行程的旅行方式,把相機、鏡頭和大行李箱塞在后車廂,租車費用比打車便宜得多,大約是每天40美元。
“一號公路真的很美。旱季的草原丘陵,藍色大海,基本每天都陽光明媚。這些景點之間缺乏像國內那樣的公共交通和專門拉客的黃魚車,看風景全靠踩油門去創造。”唐燕飛告訴界面新聞。
不過,出境自駕一族,在路上也會遇到麻煩。路況不熟悉是最常見的問題,北京白領Joyce曾經覺得自駕手續麻煩,并且自己方向感較弱,不敢嘗試自駕。今年她借助海外租車平臺和谷歌地圖,和閨蜜一起去了澳大利亞自駕。“我第一次境外自駕,沒有什么培訓,上路之后分不清左道右道,每次拐彎都會猶豫,一直開錯車繞圈圈。”澳大利亞駕車是靠左行駛,與國內相反。
除了路況,提前了解目的地國的交通規則也是必須的。羅丹陽在西班牙自駕,從匝道拐彎進入主路放慢了速度,導致后面車輛踩了剎車,并用明晃晃的車大燈表示不滿。“在德國的朋友提醒我,歐洲人的駕車習慣絕對不能讓直行車輛減速。這點在國內并不被人重視。”羅丹陽還提到,歐洲殘疾人停車位絕對不能占用,不慎停錯甚至會導致車被拖走。
吃罰單也是很普遍的情況,北京五十多歲的曹先生兩年前和八位“驢友”組團美國自駕游四十多天。“美國路標看不太懂,憑感覺猜是出口還是右轉。在黃石公園附近,我們在限速65英里的路上開到了90英里,警察罰了495美金。還有路邊違章停車被罰了100美金。”曹先生告訴界面新聞,“在前半程路途,全團沒有一位會說英語的,不過美國警察在執法時使用了翻譯軟件進行溝通。”
幾位接受采訪的中國出境自駕游者,都遇到過不熟悉當地交通規范、駕駛文化而引發誤會、被處罰的情況,而他們都表示在租車前并沒有獲得關于目的地交通法規的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是海外自駕猶為重要的議題。例如新西蘭就發生過多次中國自駕游客違規駕駛,甚至造成車禍和人員傷亡的事件。2014年,一名中國游客在新西蘭皇后鎮自駕游時與車相撞造成車輛損壞,被判處危險駕駛罪,2015年一名中國游客在新西蘭租車自駕期間駛過中線引發車禍,造成一名5歲女孩喪生。
在交通事故頻繁發生后,新西蘭旅游主管制作了針對中國游客的公益宣傳短片,介紹新西蘭旅游自駕注意事項,在租車公司、航空公司航班上放映。
租租車聯合創始人李斌告訴界面新聞,公司在與新西蘭國家旅游局合作時,做行前安全教育的嘗試,包括合作設計道路安全指南、輔助駕駛游戲、離線訓練課程,以及郵件發送當地駕駛指導文件等,過去兩年,中國駕駛員在新西蘭發生的道路安全事故率降低了45%。
中國未來研究會旅游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認為,出境自駕游作為深度旅游體驗的一種重要方式,在近五年左右有了比較顯著的增長,也成為主流的話題,但該領域的相關注意事項、培訓教育、信息咨詢,還沒有及時透明的官方公開渠道。
“比如有的國家不適合自駕,應該發布在旅游警示類的信息里,各國對中國駕照的認可程度,也應該向公眾公開。”劉思敏認為,在各國交通知識、交通法規的培訓教育上,一方面政府機構需要有所行動,同時行業企業、旅游者也應主動去尋找相關信息,并且出境自駕過程中的旅游意外保險、境外緊急救援類保險必不可少。
*本文來源:界面新聞,作者:鄭萃穎,原標題:《【深度】中國游客奔波在海外自駕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