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中國真的很棒,但我們不是來‘闖關升級’的。”
2025年,中國入境游市場正在大爆發。根據最新數據顯示,上海1-5月接待外國游客262萬人,單月5月更是超越2019年同期。全國范圍內,“外國游客熱”席卷各大城市,從北京到成都,從廣州到西安,各大博主鏡頭里的中國,頻頻登上海外社交平臺熱榜。但與此同時,一句吐槽卻頻頻出現在評論區:
“中國很美,但旅游體驗也太‘硬核’了。”
越來越多來華的外國游客,在驚嘆中國城市繁榮、交通便利、美食多樣的同時,也在反復遇到各種“看不懂、用不上、搞不清”的服務困境。
下面,是外籍游客常見的7個吐槽點。每一個都值得文旅行業、城市管理者與國家服務體系反思:
01. 地圖App是中國版“迷宮”,不是導航工具
中國的高德、百度地圖確實強大。
但對外國人而言,語言門檻+功能缺失+英文搜索失敗,讓人幾乎無法獨立使用。
他們的解決方案是——截圖 + AI翻譯 + 走錯路。
連“尋找附近飯店”都變成解謎題,實在說不過去。
正如Youtube博主Mike&Ashley從他們的中國之行得出:
“There’s no great maps App in China!”
02. 剛剛摸到移動支付的門檻
中國的“無現金社會”讓他們大開眼界,也讓他們反復崩潰:
街頭掃碼付款失敗,只因小攤販不支持國際信用卡;
無論是刷卡還是用“外卡”移動支付,老外變得熟練了,
但新的堵點更多存在于老外最喜歡的市井等小場景中。
03. 全程護照不離身,景點預訂堪比出國審查
實名制本身沒錯,但目前的執行方式對外國游客卻不友好:
買電話卡要護照、購票要護照、檢票要護照、進站要護照、入住要護照;
不接受電子版或復印件,一旦忘帶,寸步難行。
04. 英語友好程度遠遠不足,溝通常常靠比手畫腳
中國有很多熱心市民,但沒有體系化的“語言支持保障”:
公交站、地鐵站、醫院、警局等關鍵場所,英文指引缺失或翻譯錯誤;
餐廳沒有英文菜單,翻譯軟件無法準確識別菜名;
景區工作人員不會外語,緊急情況無法對接。
05. 訂票、預約沒有因數字化變得更方便
入境游客最想體驗的高鐵、熱門景點、高評級酒店90%需要線上預定;
除了攜程國際版Trip.com老外能看的懂以外,
實名注冊難、各類App、小程序預約流程復雜、翻譯混亂;
老外微信還沒玩明白,各種預約簡直是地獄難度;
數字鴻溝成為最大的文化障礙。
06. 城市很發達,信息卻極度碎片化
他們說:
“北京和上海看起來像未來城市,但你得靠‘問路+猜測+試錯’才能真正看懂。”
沒有一站式英文信息平臺、沒有可信賴的官方指南,只有零散的博主攻略、自動翻譯不準確的評論。
結果是——每個人都像在中國開盲盒,體驗好壞,全靠運氣。
07. 沒有文化反差的緩沖機制,導致“文化震撼”后失落反彈
從飲食到作息,從衛生習慣到公共秩序,外國游客初來乍到很容易“文化沖擊”。
但在中國,幾乎沒有面向外國游客的“入境文化引導”服務。
不知道中餐里沒有過敏的概念,以及大部分廁所不提供紙等等,
他們體驗從“震撼”迅速變成“無助”:被技術驚艷,卻被細節絆倒。
寫在最后:不是游客“玻璃心”,是我們服務還不夠“全球心”
中國的美好,真實、豐盛、復雜。但對外國游客來說,如果體驗從頭到尾都精神緊繃的當一個problem solver,誰還會推薦別人來?
他們不是不想來,他們是不想再受挫。
他們不是嫌我們不夠發達,他們只是希望:
“讓每個人在中國旅游都能更簡單、更輕松。”
2025年,中國正在重新走向世界。但如果不能打通支付、語言、交通、信息、服務、文化引導這六個“最后一公里”,我們終將停留在“人來了,錢沒花,印象變差”的怪圈。
真正的世界旅游強國,不僅讓你“能來”,更讓你“愿意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