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近日,美國知名財經網站《Fast Company》評選出2017全球50家最具創新力企業,在所有排名中,成立才八年的Uber表現搶眼,位列第三位,僅次于亞馬遜、谷歌,蘋果緊隨其后,排名亦遠遠高于中國的互聯網科技企業(中國有10家企業入圍,阿里、騰訊、小米分別位列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三位)。
為什么Uber的創新力被如此看重(與蘋果比肩)?主要原因是Uber在無人自動駕駛方面的領先探索和持續投入,2016年8月,Uber花重金從各地挖來頂尖無人駕駛科技專家,在匹茲堡組件實驗室,并進行了無人駕駛車輛測試——用戶通過APP叫無人車。幾乎同時,Uber收購了無人貨車自動駕駛公司Otto,并成功進行了長途載貨測試,目前美國卡車運輸行業規模超過7000億美元,該技術成熟后將為卡車物流行業帶來顛覆性改變。
除了地面交通,Uber還把目光投向空中交通。在Uber投入數十億美元想要統治打車市場的同時,它已經開始專注于一個不在陸地行駛但代表未來發展的交通工具——飛行汽車,其可以避免交通堵塞,目前也沒有競爭對手涉足這一領域。據彭博社報道,Uber已經聘請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30年的馬克摩爾(Mark Moore)擔任其剛成立不久的空中通勤服務項目總監。Uber在去年10月發布的《2016空中短距離通勤系統白皮書》指出,Uber將建造一個名為“Elevate”的網絡,由全電動飛行器組成,可以根據需求垂直起飛和降落。
事實上,Uber之前與Uber-for-helicopters 項目的初創企業Blade已經試驗過把客戶送至漢普頓或芝加哥附近的空中通勤服務,但摩爾的加入說明Uber決心要在飛行汽車項目上取得突破。Uber高級產品項目主管Nikhi Goel在The Hive(《名利場》旗下專注于商業、政治和科技方面人物報道的垂直網站)的一份公告中表示,“我們非常歡迎馬克的到來,期待他與公司和股東一起繼續開發我們在白皮書中提到的飛行汽車項目。”
Uber的無人駕駛夢
據彭博社報道,摩爾在離開NASA之前離退休只有一年,但他看到把飛行汽車系統運用到實際的Uber試驗項目后贊嘆不已。摩爾目前擔任Uber白皮書顧問,曾在2010年為NASA寫了一份制造和部署空中短距離垂直起飛飛機可行性研究報告,他將這款概念飛行器稱為“Puffin Electric Tailsitter(善知鳥立式飛行器)”。而摩爾的研究報告也激發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創建了兩個垂直起降(V.T.O.L)飛行器企業,他們分別是Zee Aero和Kitty Haw。
鑒于公司在地面交通方面的問題不斷,Uber啟動開發飛行汽車,或無人機項目是出于對未來布局的考慮。幾年來,為了在所處利潤率很低的行業占有統治地位,Uber一直在與競爭對手進行燒錢大戰。據彭博社和美國科技網站The Information報道,Uber在2016年第三季度虧損超過8億美元。在去年8月,彭博社曾報道,僅在2016年上半年Uber虧損就高達12.7億美元。盡管Uber的虧損增長率與去年同期相比一直在降低(據悉Uber的虧損增長率已經從去年第二季度的34%下降至第三季度的不到25%),但是尤其在中國結束與滴滴的燒錢大戰之后,它尚未在其他任何國家取得壟斷地位,不能通過漲價提高盈利能力。
為了增加營收,Uber已多次嘗試擴大商業模式覆蓋范圍,比如鼓勵客戶使用共乘服務和增加餐飲配送服務。但是,這個想法在出租車行業的經濟學邏輯中并不通。從長期來看,Uber CEO希望通過用無人駕駛汽車向完全代替司機轉型、徹底削減人工成本來解決問題。目前,Uber已在美國多個城市開始自動駕駛汽車試驗項目,最近又收購了自動駕駛貨車企業奧托(Otto),這個企業最終可能會顛覆整個物流行業。但是,無人駕駛汽車得到廣泛應用仍需數年,Uber在爭分奪秒地實現“未來無人車代替司機”這個夢想的同時,投資者還要繼續投資以維持持續虧損的打車業務。
此時涉足飛行汽車是否明智?
對于監管更加嚴格的飛行汽車,如何與Uber的規劃藍圖發展相一致尚不得而知。在硅谷,人們一般認為很多企業不會盈利,至少在初期階段不會盈利。比如,亞馬遜上市時還處于虧損狀態,但現在市場高達3690億美元。(Twitter,上市時虧損,現在還是虧損。)目前為止,風險投資市場一直在支持Uber,使得這個打車巨頭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值錢的創業公司,估值達到驚人的690億美元。目前來看,投資者對于Uber繼續保持其私企性質表示滿意,創始人卡蘭尼克也擁有更大的權力施展手腳,繼續進行燒錢大戰。但是,盲目樂觀在硅谷是很危險的、容易令人陶醉的毒藥。去年8月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數月后,Uber就宣布啟動無人機項目——顯露出對小規模初創企業一貫的傲慢態度。風投研究和數據分析公司CB Insights CEO Anand Sanwal說:“Uber是一個了不起的公司,但是他們在自己的核心業務打車領域尚未占統治地位時去涉足其他領域,我很不理解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們沒有贏得全球最大的市場——中國,也沒在印度這個全球第二大市場占據統治地位。所以,我認為他們進入無人機、飛行汽車、無人駕駛等領域為時尚早,涉足這些領域只是為了顯示Uber的野心勃勃和討投資者喜歡。”
可能是為了模仿Google Moonshots項目(譯者注:谷歌將一些非常瘋狂而又不太可能實現的項目稱為Moonshot)和Facebook發射互聯網通訊衛星的做法,Uber也想在硅谷展示自己的權勢地位——一家有遠見和資源實現遠大夢想的公司。盡管Uber有很多有遠見的想法,但是它所能利用的資源正在消耗殆盡。Sanwal指出:“它在故事中描述的不斷增長的潛在市場甚是誘人,因此融得了大量的資金。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Uber應該兌現一些承諾,應該在那些主要市場中的一個國家占據統治地位。或者他們也可以通過編織更大的夢想獲得投資者的持續注資。”
*本文作者:執惠分析師李海強(個人微信:lhq434849653),翻譯自《名利場》,原文鏈接:http://www.vanityfair.com/news/2017/02/can-uber-outrun-its-own-future,原標題“CAN UBER OUTRUN ITS OWN FUTURE?”。